「我們掌握的媒介有著驚人的成長,其適應性、準確性,與激發的意念、習慣,都在向我們保證不久的將來在『美』的古老工業裡會有徹底的改變。」這句出自於法國文學大師保羅梵樂希(Paul Valery. 1871-1945)的話語,被放在德國思想家華特‧班雅明(Walter Benjamin, 1892-1940)其著名的文章(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)(1939年的第三版本)最開始的引言當中,也預告著這個重要的問題:面對新的媒材、新的技術、甚至新的觀眾,在藝術這個擁有悠久傳統的領域,會造成怎樣的衝擊與改變?我們這些站在新技術一方的觀眾們,又是以怎樣的心態與視角,來看待所謂的「藝術作品」——包括了傳統的純藝術,像是繪畫、雕刻、建築,以及十九世紀才發展出來的攝影,還有被稱為第八藝術的電影?
被譽為歐洲最後的知識分子,卻始終被拒於學院大門之外的班雅明,不僅是哲學家、藝評家,也是翻譯者與狂熱的收藏家,但他所留下來最重要的思想遺產之一,是對於當代社會、文化的批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