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法因為被排除於「制度化美術」之外,並不包含於官展(文展、帝展、台展)競賽類別之中,書家的活動與作品並不被關注,也因此,關於殖民地書家的研究極少也是可以想像的。實際上,戰前的漢字圈,包含日本、台灣、朝鮮、滿州國各地,書道會組織相當隆盛。若進一步查閱殖民時代的報紙紀錄,就會發現日治時期的台灣書家十分活躍。但是進入戰後,直到今天,這些書家的姓名與作品大多被遺忘。可以說,相對於戰前書家活躍的程度,與戰後的評價與歷史認識之間,產生了相當大的落差。在戰後的歷史脈絡之中,為何殖民地書家被刪除了呢?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?這是筆者研究殖民地書家之前,最先產生的疑問。
本演講以生於清末台灣的書家李逸樵(1883-1945)為例,試圖透過報紙上的文獻材料與遺存的作品,重建李逸樵的書畫收藏觀與出版活動,並探究其書風蛻變的原因,思考李逸樵所學習的書學系統與殖民地歷史、文化認同的關聯。演講的題目為「台灣書法史」再思,再思對象指的是日治時期所形成「台灣書法」的概念與歷史序列特徵。簡單地說,李逸樵的書風變化與台灣總督府官僚尾崎秀真(1874-1952)所構築的台灣書法史認識體系有密切關係。筆者將針對尾崎所構築的台灣書道史觀,分析其背後作用的原動力,思考李逸樵書風轉變的意義。